技能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重要途徑,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促進就業創業、助力個人成長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來,我國職業教育駛入了發展快車道,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出臺與實施,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2015年,首屆職業教育活動周(以下簡稱“職教周”)成功舉辦,至今已走過十個年頭。2025年,職教周以“一技在手,一生無憂”為主題,再次拉開帷幕,成為展示職業教育成果、弘揚工匠精神、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平臺。
(一)政策體系:頂層設計引領發展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猶如一聲號角,為職業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隨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繼出臺,《職業教育法》修訂實施,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法律和政策體系。這些法律和政策從不同維度對職業教育進行規劃部署,如明確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強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等,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在地方層面,各地積極響應中央政策,結合本地實際出臺配套政策。例如,湖南“楚怡工匠計劃”累計建成50個省級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為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一些地區針對農村、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加大支持力度,完善資助政策,推行直補個人的資助辦法,讓更多學子有機會接受職業教育,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二)體系建設:層次豐富,銜接暢通
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層次更加豐富。首輪“雙高計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驗收成果顯著,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領域的專業群建設成效突出,為產業升級輸送了大量高技能人才。同時,“新雙高計劃”提早布局,強調“辦學能力”與“產教融合”雙輪驅動,支持院校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技術研發中心,形成“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的閉環生態。
職業本科教育快速發展,成為亮點。2019年以來教育部批準新增60所職業本科院校,打破了職業教育學歷“天花板”,為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提供了通道。學生從技校、高職畢業后,可通過職業本科、職業碩士繼續深造,獲得與傳統本科生相似的發展機會,職教生考研、考公的通道逐步打通,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顯著增強。
(三)產教融合:從協同到命運共同體
產教融合不斷深化,企業從“參與者”轉變為“共建者”。德國“優秀跨企業職業培訓倡議”強化校企合作,我國則通過“五金新基建”(金專、金課、金師、金地、金教材)推動教學資源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
政策層面,多國通過稅收優惠、財政專項等激勵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英國推出“教師學位學徒制”,美國通過專項資金支持教師注冊學徒計劃,瑞士推動學生海外實習以提升實踐能力。我國不少職業院校依托企業技術平臺和大生產實踐環境開展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產業文化進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已成為常態。例如,華為、比亞迪等企業與職校合作,定向培養芯片工程師、新能源汽車技師等緊缺人才,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辦學的“訂單式”培養模式更為普遍,學生所學即所用,畢業生的就業率與薪資水平顯著提升。
(四)師資建設:“雙師型”隊伍不斷壯大
職教師資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曾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2014年以來,我國陸續建設了一批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和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使約65萬職業院校教師接受了業務培訓和企業實踐。同時,通過實施《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和《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等政策,推動教師企業實踐的規范化、常態化和長效化建設,有效促進了職業院校教師“雙師”素質的提升和“雙師”結構的優化。目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已達39.1%,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已達到29.5%,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社會認可:地位提升,氛圍濃厚
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認識到,職業教育是一條通向成功成才的重要途徑。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顯著提升,全社會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蔚然成風。越來越多的勞動者通過一技之長實現人生理想,服務國家發展,實現了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夢想。在就業市場上,職業院校畢業生憑借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受到企業的青睞,就業質量不斷提高。
二、2015年以來職教周回眸:十年砥礪,鑄就職教輝煌
(一)主題演變:緊扣時代脈搏
自2015年首屆職教周舉辦以來,主題不斷演變,緊扣時代發展脈搏。2015年,首屆職教周以“支撐中國制造,成就出彩人生”為主題,開啟了職業教育展示與宣傳的新篇章;2016年,“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的主題進一步深化了社會對工匠精神的認識;2022年、2023年,“技能: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聚焦技能對生活質量的提升;2024年、2025年,“一技在手,一生無憂”的主題生動闡釋了職業技能與成長成才的關系,強調職業教育在培養技能人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倡導匠心精神,鼓勵學生們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二)活動形式:多元創新,精彩紛呈
職教周的活動形式不斷創新,從最初的展覽、論壇、技能競賽等傳統形式,逐漸發展為線上線下融合、職業體驗、志愿服務、文化交流等多元形式。線上直播、虛擬展覽等方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到職教周中來。職業體驗活動讓中小學生走進職業學校,感受職業教育的魅力,激發他們對職業的興趣;志愿服務活動讓職業學校師生深入社區、鄉村、企業,開展各類技能服務,展現了職業教育的社會價值。
(三)社會影響:廣泛深遠,凝聚共識
職教周的社會影響日益廣泛深遠。通過展示職業教育的成果和風采,職教周向社會傳遞了職業教育的正能量,弘揚了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它凝聚了各方力量,營造了關心支持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讓更多人了解職業教育、認可職業教育、選擇職業教育。職教周成為職業教育與社會溝通的橋梁,促進了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的緊密對接,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贏得了更多的資源和支持。
(一)主題聚焦:“一技在手,一生無憂”
2025年職教周以“一技在手,一生無憂”為主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這一主題生動闡釋了職業技能與成長成才的關系,既體現了對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期待,也反映了職業教育為個人一生發展提供保障的現實。勞動者技能提升的過程是人力資本增值的過程,也是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的過程。職教周通過這一主題,倡導全社會樹立“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觀念,激勵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二)主題活動日:精彩不斷線
2025年職教周確定為5月11日至17日,首次推出“主題活動日”,分別為“職教發展研討日”“職普融通示范日”“產教融合示范日”“職教出海展示日”“技能人才風采日”“職教志愿服務日”以及“地方特色活動日”。
職教發展研討日:各地圍繞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就本地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實在在地把職業教育搞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推進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等方面開展研討、宣傳活動,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出謀劃策。
職普融通示范日:組織中小學生赴職業學校等開展職業體驗活動、勞動教育,推進“職業啟蒙”教育;組織職業學校面向社會大眾,開展新形態、新職業推介及體驗活動,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相互溝通與融合。
產教融合示范日:宣傳職業教育服務一產、二產、三產成果成效,如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情況,服務現代化新型產業、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農業科學化和現代化轉型等成果,展示產教融合的成果與經驗。
職教出海展示日:宣傳職業學校國際合作最新成果,展示各地教隨產出,助力中國企業海外發展成果,宣傳職教出海增進兩國民心相通發展成果,推動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
技能人才風采日:組織開展大國工匠、勞模工匠進校園,與青年學子共話匠心;開展職業技能展示活動,組織創業達人秀和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會,展現技能人才的風采與魅力。
職教志愿服務日:組織職業學校師生,深入社區、鄉村、企業等,開展各類技能服務,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地方特色活動日:各地結合國家戰略布局、區域產業發展格局和省域職教體系建設新局,設計實施一批有含金量、辨識度、影響力的典型活動,探索確立一批具有顯著區域特色和社會認可度的品牌活動。
(三)全國與地方活動:協同推進,共筑職教輝煌
教育部等九部門分別在本系統內牽頭組織開展“職業教育大講堂”“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職業教育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對接、全國職業院校智慧農業技能大賽、“大國工匠進校園”“中國工人大思政課”走進職業院校、“匠心筑夢 職啟未來”主題團日、全國“雨露計劃”職業發展聯盟成立大會等14項全國范圍的活動。同時,教育部還組織43個全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精心設計了80余項各行業特色活動。
各地按照“七天主題活動日”精心打造特色亮點活動,扎實做好“四開放”(開放企業、開放校園、開放院所、開放賽場)、“三貼近”(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兩走進”(走進社區、走進鄉村)等常規性活動,并指導各職業學校認真開展活動周,實現職業學校全覆蓋。通過全國與地方活動的協同推進,形成了上下聯動、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共筑職教輝煌。
(一)體系升級:更加完善,更加融通
未來,職業教育體系將不斷升級,更加完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將更加融通,為學生搭建起成長的“立交橋”。學生可以在不同類型教育之間自由轉換,根據自身興趣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職業本科教育將進一步發展,職業碩士、職業博士等高層次職業教育也將逐步探索和開展,為培養更多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提供支持。同時,職業教育將與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緊密結合,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終身學習體系,滿足人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二)數字化轉型:賦能教學,重塑范式
隨著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的興起,職業教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將加速推進。VR/AR仿真實訓、智能工廠實操、在線技能學習平臺等將成為常態。職業院校將引入虛擬焊接、智能機器人操作、AI編程等課程,讓學生借助虛擬工廠系統模擬生產線操作,解決傳統實訓設備不足與安全風險問題。智能化實訓設備、數字化教學資源將成為職業教育的“標配”,讓學生提前適應未來工作場景,掌握最前沿的技能,推動教學模式從“單向傳授”向“場景化體驗”轉變。
(三)企業參與:深度融合,共建共贏
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合作將更加深入,形成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企業將從“共建者”轉變為“主導者”,與職業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甚至在學校設立“企業課堂”,開展“訂單式”培養。企業將深度參與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學實施、質量評價等各個環節,確保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同時,職業院校也將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員工培訓等服務,實現校企雙方的共建共贏。
(四)國際化拓展:走向世界,傳播中國標準
隨著“中國制造”走向世界,“中國職教”也將緊跟步伐。國家鼓勵職業院校與國外學校、企業合作,借鑒德國“雙元制”、日本“產學研結合”等先進職教模式,提升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水平。許多國家對中國技能人才需求旺盛,國內職業院校未來可能在國外設立分校,為海外市場輸送中國標準的技術人才,參與全球職業教育標準制定和技能競賽,推動中國職業教育標準與國際接軌,傳播中國職教經驗,提升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五)社會認可:地位提升,吸引力增強
未來,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將進一步提升,成為更多人選擇的成才之路。國家將多管齊下,提高職校畢業生薪資待遇,使其收入不低于普通本科生;推動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改革,增強證書含金量與企業認可度;加強宣傳,扭轉社會對職教的固有偏見。技能人才將愈發受重視,職業教育將成為通往高薪、穩定、受尊重職業的“捷徑”。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將認識到職業教育的價值,主動選擇職業教育,實現技能成就夢想。
職業教育是技能人才的搖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2014年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取得了輝煌成就,職教周也走過了十年精彩歷程。2025年職教周以“一技在手,一生無憂”為主題,再次吹響了職業教育發展的號角。展望未來,職業教育前景光明,未來可期。讓我們攜手共進,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讓職教之光照亮更多人的夢想之路,為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來源:現代職業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