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師者如光,星火成炬。在我們身邊,除了在三尺講臺和實訓車間,還有一群堅守基層一線、默默耕耘付出的老師——在“百千萬工程”的浪潮中,他們毅然奔赴中山市各鎮街的田野鄉間,以實際行動在解難題、促發展的征程中,將論文寫在大地上,讓技術落到人民需要處,用專業和智慧助力鄉村振興,詮釋職教人的使命擔當。
這既是師者的堅守,更是育人的升華。今天,讓我們聚焦學校派駐各鎮街參與“百千萬工程”的教師群體,了解他們的故事和感悟,致敬這些奔赴基層的閃光力量!

人物名片:琚兆成,56歲,財經商貿學院教師,經濟學副教授,在校工作17年,從2023年起到中山市阜沙鎮參與“工改”和水污染治理工程相關工作,2025年5月份加入小欖鎮“百千萬工程”工作隊。曾獲2023年度阜沙鎮“污水治理先進個人”、校級年度考核優秀等榮譽。
無論是“工改”“治水”還是“百千萬工程”,琚兆成認為基層一線的每一項工作任務,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責任,關乎城市發展和鄉村振興。“這兩年多以來,一路艱辛,一路挑戰。”他說,“但越是艱險,越要闖關奪隘、勇毅向前。”
兩年來,琚兆成逐漸實現從“高校教授”到“基層干部”的身份轉變,同時將自己工作的關注點由三尺講臺轉向基層一線。今年,他已經56歲,同時患有高血壓,但當完成阜沙鎮的掛職工作后,他又馬不停蹄轉戰小欖鎮的“百千萬工程”,主要工作任務是做好水污染治理收尾工作和提升村鎮形象。
琚兆成加強學習“百千萬工程”的有關文件、鄉村振興和強村經濟發展有關的理念與知識,提前了解最新的政策文件和小欖鎮的基本情況,并深入學習《中山市“百千萬工程”鎮村工作隊工作制度》,同時結合關于中山三條高速公路、一條快線沿線風貌提升研討會的內容,全面掌握自己當前的工作重點和職責。
“只有提前做好準備,深入了解即將開始的新工作任務,才能更快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崗位。”來到小欖后,琚兆成很快就與小欖鎮相關村委的聯系人電話溝通,并與村干部一起走訪調研各個施工現場,詳細了解各項工作的進展情況和困難問題。
“每一項工作要求都必須做到位,這是我對自己的最低要求。”琚兆成說,“作為基層工作隊成員,我們要牢牢扛起職責和擔當,及時向村民群眾傳遞政策精神,工作不論大小,只要干了,總可以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貢獻。”
【琚兆成(右二)到兆龍社區調研治水問題】
用腳步丈量鄉村,用溝通解決問題
勝龍村和新勝村是分布在廣珠西高速和105國道旁邊的兩條村,是中山“百千萬工程”規劃的風貌提升重點村,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對這兩個村里面向高速公路和國道的房屋立面,按市規劃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提升村鎮形象。
【琚兆成(右二)到新勝村了解“百千萬工程”推進情況】
琚兆成介紹,這兩條村在小欖鎮是相對貧困的村,特別是勝龍村,此前屬于原東升鎮,是典型的農業村,集體經濟底子薄,發展緩慢。如何高效推動高速公路和國道沿線村居風貌的整改工作,琚兆成有了自己的思考——“我們的教育任務包括育人、賦能、合作、資源對接等,這與推動鄉村工作的內核其實是相似的。”
于是,他將教育的系統性思維、工作理念和經驗融入基層一線實踐。他多次走訪這兩個村,并與村委進行溝通交流,全面了解改造規劃以及建設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只有親身走過、看過,才能真正發現問題、了解問題,才能知道哪些才是村民的關注和需求。”他說,“我們帶著如何解決問題的思路開展工作,其實也是一個思考和提升的過程。”面對一些村民不理解或者不配合,琚兆成總會耐心解釋,一次溝通不成,就兩次、三次……直到問題圓滿解決,工作有效開展。
“在工作中,我深刻認識到開展群眾工作的不易,有時甚至連辦成一兩件事都很難。”琚兆成說,“但我更多地看到了基層干部的堅韌和堅持,他們腳踏實地、任勞任怨的精神都令我感動,也給了我強大的動力。”目前,勝龍村和新勝村關于高速公路和國道沿線村居風貌整改的20多個指標進展較快,多項任務已經順利完成,預計年底能夠全面完成各項工作計劃。
這兩年,當一件件“小事”由計劃變成現實,當一個個難題得以破解,琚兆成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與幸福感。他坦言自己雖然是高校教學一線的“老兵”,但卻是鄉村振興基層一線的“新兵”。
“基層的廣闊天地鍛煉了我的政治素養、群眾工作能力、工作執行力和統籌協調能力等方方面面的素質。”琚兆成說,“我們是人民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服務社會、推動‘百千萬工程’的重要力量,這樣才能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更好地去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同時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撰稿 | 編輯:鐘嘉妍
責編:徐恒濤
總編:樊向前
稿件來源:組織宣傳統戰部